导管固定装置

导管固定装置

《告别胶布痒与脱管怕!这个小装置,让“救命管”不再变“折磨管”》

“王爷爷住院后,身上多了一根‘救命’的PICC导管。可他却发现,这根管子让他连翻个身都提心吊胆,胶布贴了又换,换了又贴,皮肤又红又痒,晚上都睡不踏实,生怕一使劲就把管子扯出来……这种‘救命管’变‘折磨管’的无奈,多少患者和家属正在经历?直到护士换上了那个像‘小翅膀’一样的东西,一切才悄然改变……”

IMG_256

一、那些年,我们和导管一起经历的“尴尬”与“痛苦”

1. 皮肤之痛: 反复粘贴导致的胶布过敏、湿疹、甚至破损,痒不欲生。

2. 心理之惧: 总感觉管子要掉出来,不敢动、不敢睡,无形的心理压力。

3. 生活之困: 衣服穿脱不便,洗澡成了奢望,行动自由被一根线“拴”住。

4. 安全之忧: 担心滑脱,护士需要频繁检查,精神高度紧张,生怕发生“非计划性拔管”。

5.工作繁琐:护士更换胶布费时费力,粘不牢、看不清,增加工作量。

1c0cbbe84ce058e0219cc6a5a57a1844

二、揭秘:小小的固定装置,如何化解大大的难题?

· 形象比喻:它不像胶布,更像一个 “专属的导管安全带” 或 “固定的蝴蝶扣”。

1.更牢固的“拥抱”: 采用“锁扣+底盘”双重保险,360度包裹,翻身活动也不易脱落。

d1e923e42c57a0999a553e6132dd95c2

2.更温柔的“触摸”:医用泡棉材质,像一块会呼吸的皮肤,告别过敏。

IMG_256

3.更便捷的“操作”: 护士一贴、一扣即可完成,省时省力,也方便观察和更换。

4f55a4866da5b9c4e1114072b9f54dc8

三、使用方法:

IMG_256

四、改变的,不止是固定方式

1. 患者的福音: 睡得更香,动得更自在,心理负担减轻,康复信心更足。

2. 护士的利器: 降低了工作风险和压力,提升了护理质量和效率。

3. 家属的安心: 看到亲人更舒适、更安全,悬着的心也能放下一半。

IMG_256

五、使用科室:

核心使用科室(高频、刚需)

1. 重症监护室(ICU/CCU/RICU等)

· 特点:患者的“生命线”。患者病情危重,身上导管最多(如中心静脉导管、动脉导管、引流管等),且常伴有意识障碍、躁动,非计划性拔管风险极高。

· 需求:牢固、安全是第一要务。固定装置能极大降低意外脱管风险,为患者守住生命通道。

2. 肿瘤科/血液科

· 特点:患者需长期、反复进行化疗、输注营养液等,普遍使用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或输液港。

· 需求:长期固定、保护皮肤。患者带管出院,需维护数周甚至数月,对材质的低敏性、透气性要求极高,同时要保证在日常生活中不易脱落。

3. 麻醉科/手术室

· 特点:术中需建立多条静脉通路,且患者体位会变动。

· 需求:即时牢固、清晰可视。能快速固定动静脉导管、硬膜外麻醉导管等,并且不影响术中观察和用药。

专科广泛使用科室

1. 泌尿外科/肾内科

· 特点:涉及导尿管、各种术后引流管、以及肾病患者进行透析所需的血透导管。

· 需求:固定导尿管可以减少对尿道口的摩擦,预防逆行感染;固定血透导管则关乎透析的顺利进行,不容有失。

2. 普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等外科科室

· 特点:术后患者身上常带有各种伤口引流管、腹腔引流管、胸腔闭式引流管等。

· 需求:有效固定、防止牵拉。能确保引流管位置正确,避免因牵拉导致患者疼痛或管道滑脱,影响伤口愈合。

3. 急诊科

· 特点:抢救争分夺秒,需快速建立静脉通道。

· 需求:快速、牢固。在转运和抢救过程中,能有效固定针头和各种导管,防止因患者躁动或搬运导致的滑脱。

4. 老年病科/神经内科

· 特点:患者多为老年人,皮肤脆弱,可能伴有意识不清或定向障碍(如阿尔茨海默病)。

· 需求:皮肤保护与防拔管并重。需要极度温和的粘胶来保护其薄而脆弱的皮肤,同时装置的设计要能有效防范无意识的拔管行为。

六、导管固定装置规格型号:

IMG_256IMG_256IMG_256

“医疗科技的进步,有时候并非总是惊天动地。它可能就藏在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固定装置里。它守护的,不仅是一根导管的位置,更是一位患者的睡眠尊严、活动自由和康复的信心。当我们关注手术是否成功、用药是否精准的同时,也请多关注这些承载着关爱与温度的‘小细节’,因为它们共同构成了有温度的医疗。”

关键词:

伤口减张 | 基础敷料 | 慢伤护理 | 医美护创 | 包扎固定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推荐

肌内效贴

2025-11-19

干裂贴

2025-11-18

造口袋

202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