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的起源和发展
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
早在几千年前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日常饮食劳作和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就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人们发现食用了某些动、植物后具有减轻或消除病痛的功效,这就是认识中药的起源。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和“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中药文化是历代药物经验的总结,包括药分五味、君臣佐使、药有阴阳,治则有反治、用药讲中和,用药如用兵等,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幅员辽阔,因此还有带着许多独特地域特点的中药文化:药、北药、怀药、浙药、江南药、川药、云贵药、广药、西药、藏药等十大道地中药材产区积累了数百年的中药材人工种养殖经验。中药独特的炮制技术以减毒增效为目的,炮、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煿、爁、摋、镑、曝、露、煞均体现了中药文化的深厚底蕴。
唐朝
唐代医家孙思邈集毕生之精力,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分为30卷,合方论5300首;《千金翼方》亦30卷,载方2571首,两册典籍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等均有论述,可谓集唐以前方书之大成。孙思邈还提出“大医精诚”,体现了中医对医道精微、心怀至诚、言行诚谨的追求,是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宋朝
宋代是中医药发展的鼎盛时期。政府对中医教育比较重视,专设“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才的最高机构。教学方法也有很大改进,如针灸医官王惟一曾设计铸造铜人两具,精细刻制了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之用,作为最早的教学模型具有直观具体、形象逼真的展示效果,是中国医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
宋朝政府专设“校正医书局”,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时十余年。目前所能读到的《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中医典籍都是当时校订和刊行后流传下来的。
元朝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在中医药发展方面,有一些颇具特点的医疗思想,大力支持回回医药。
明朝
明朝时期,中医药也得到了较快发展,突出代表是医家李时珍历时27年之久写成的《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0000多个,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部史作自1593年起先后被翻译成日、法、英、德、俄等多国文字,在世界广泛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时珍也被誉为“东方达尔文”。
清朝
吴鞠通(1758--1836),清代中医学代表人物,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享年79岁。他是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对中医学的贡献,在于对中医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论上的完善,尤其对于温热性疾病的治疗,他对于理论的发挥和留下的诸多方剂,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现代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把“团结中西医”作为三大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确立了中医药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卫生部设立了中医司,各省、市、县相应设置了中医处、中医科和中医股等机构。卫生部发布了《中医师暂行条例》和《中医诊所管理暂行条例》,组建了中医学会,通过举办中医进修学校及进修班、开展中医带徒等一系列工作,保障了中医药事业的健康、科学、稳步发展。
关键词:
伤口减张 | 基础敷料 | 慢伤护理 | 医美护创 | 包扎固定
相关推荐
喜报|全新专利恭喜我司顺利拿下【水胶体敷料造口装置】国家专利
2025-04-22
喜报|全新专利恭喜我司顺利拿下【游泳防护私密贴】外观设计专利
2025-04-22
2025-04-17
第90届CMEF不负期待,圆满结束!弘生医疗步履不停,持续创新!
2024-10-18